——記中國雕塑院院長吳為山
吳為山(高曦),1962年生于江蘇東臺,世代書香,在他的祖輩上出現(xiàn)了中國文化史上的大師高二適先生。父親吳耀先系國學研究員,酷愛書畫,擅長詩詞。吳為山自幼秉承江南靈秀,浸潤于中國古典文化之中。傳統(tǒng)文化熏陶以及水鄉(xiāng)靈秀的滋養(yǎng),孕育了這位藝術赤子的性靈。
17歲,他在無錫工藝美校學習彩塑期間,深得現(xiàn)代泥塑巨匠高標老人、雕塑家王木東及手捏名師俞香蓮的指點,扎實了拍、打、揉、捏等基本功,由此開始藝術之路。無錫是他踏入美術殿堂的第一層臺階,無錫的山山水水,給了他藝術創(chuàng)作與創(chuàng)新的啟蒙。
“1978年,我高中畢業(yè)。當年參加高考,我差1分沒錄。淮文暝倏,還是差1分!眱纱胃呖际艽斓膮菫樯,被無錫工藝美術技工學校彩塑專業(yè)錄取!盎萆侥_下下河塘52號,泥人廠倉庫就是我們的學校”就這樣,這個青年過了江,來到一座陌生的城市——無錫!菫樯角宄赜浀茫寒敃r,班上共有50多位學生,10多個學生來自蘇北,30多個是無錫人。在這個總面積不到200平方米的學校里,吳為山邁出了自己藝術人生的第一步。
學校不大,師資力量卻很雄厚。在這里,吳為山從王木東、喻湘蓮等老師身上,學到了很多東西。在這里,一位叫高標的老師,成為吳為山雕塑藝術的最初啟蒙。 “老先生當年已有八十多歲了,家住惠山古鎮(zhèn),常常搬個凳子在外面曬太陽。”這位中國老一輩雕塑家,也是惠山泥人制作的代表人物,是吳為山心中的偶像!拔页3е萆侥嘧鰱|西給他看,向他請教!
當時,泥人在無錫很興盛,學校經(jīng)常會請吳冠中、錢紹武等大師來講課,吳為山在學校如饑似渴地汲取藝術養(yǎng)分,至今說起那一幕,曾經(jīng)青蔥歲月的藝術沖動,讓如今功成名就的吳為山仍激動不已,兩眼閃閃發(fā)光。
吳為山記得17歲時在無錫學藝的每一步:每個星期天,他便用一斤糧票買10個燒餅,帶到太湖黿頭渚寫生!10個燒餅就是我一天的干糧。”美麗的太湖風光、獨特的江南民居、栩栩如生的惠山泥人、熱忱友好的無錫人民,給吳為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,他說,“這座城市,對我有很大的影響力!
后來,他考入南京師范大學接受學院藝術教育,再進北京大學研修藝術心理,拓展和深化對藝術﹑人性的認識。1996年,吳為山出訪歐洲陶藝工作中心,97年游學美國華盛頓大學美術學院,攝取西方文化藝術元素。多元化的知識結(jié)構,使他能夠更深層地探索人、研究人和認識人,在對人的深刻理解和把握中掌握和創(chuàng)造具有鮮明個性特色的藝術語言。從1987年創(chuàng)作被譽為"軍史題材的重大探索"的油畫《皖南事變》始,他不斷有力作參加國際國內(nèi)的美術大展并獲獎。代表作《收獲時節(jié)》、《方位》等分別參加了"亞洲國際藝術展"、南斯拉夫"中國現(xiàn)代藝術展"。美國東西文化交流中心收藏有他的《冬陽》等作品。他的風景系列油畫作品被譽為"透發(fā)著傳統(tǒng)文化的精魂"。1992年他為林散之書畫陳列館創(chuàng)作的雕塑《林散之》,在開館揭幕式上引起強烈的反響。散之大師超凡脫俗的"高僧"形象,與其書畫之高古清逸而內(nèi)蘊骨勁的精神境界,被吳為山表現(xiàn)得淋漓盡致!林散之長子林筱之見后脫口贊道:"真是神工"。從此,吳為山萌發(fā)出為我國近現(xiàn)代文化名人塑像的念頭。他曾說:“在價值取向多元的時期,以優(yōu)秀的文化精英之魂塑造年輕一代的靈魂,更具深遠的意義! 在中國傳統(tǒng)寫意雕塑漸趨式微,寫實、抽象、波普等西化雕塑潮流盛行的情形下,吳為山在傳統(tǒng)藝術造型上,吸收現(xiàn)代表現(xiàn)主義,并摻入視覺革命的創(chuàng)新,創(chuàng)造了具有中國傳統(tǒng)意蘊的現(xiàn)代“寫意雕塑”,以彪炳中國藝術精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