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半作過弊 過半掛過科 全都逃過課
高考狀元大學生活:
這是鄭州一高校跟蹤四年的調查結果,看后你作何感想?
商報記者 張高峰
“狀元”調查
逃課率100%,作弊率50%
這項調查所針對的13名大學生,是該校2006級新生中各個學院的高考成績第一名。不過,大學四年下來,他們很少有人對自己的學習成績感到滿意。
大二時,13人中就已經有8人出現(xiàn)過掛科,甚至有個別人到畢業(yè)時,因掛科太多而無法拿到畢業(yè)證。
“高考狀元”們的逃課記錄能說明一些問題。讀大二時,“高考狀元”們的逃課率接近100%。到了大三,13人中有6人經常性逃課,7人偶爾逃課。有多達50%的受訪者坦承,自己曾在考試中作弊。
至于逃課原因,受訪的“高考狀元”中,有6人解釋,逃課時間用來應酬和自學,7人則表示逃課是因為對授課內容不感興趣。
2006年首次接受調查時,多達11名受訪者有考研意愿,而在4年后的今天,13名“高考狀元”只有2人考上了研究生,8人選擇了就業(yè),且大多并非專業(yè)對口就業(yè)。另外3人中,一人繼續(xù)備戰(zhàn)考研,一人創(chuàng)業(yè)開起了餐館,另外一人則因故退學。
普遍感覺“賺錢太難”
調查顯示,2006年秋季,這些剛入校的大學生大多表示,希望能夠依靠獎助學金或勤工儉學來完成大學學業(yè)。
不過,很快他們就發(fā)現(xiàn)賺錢挺困難。第二年再次接受調查時,有9人坦承自己的生活費用“由父母提供”,只有2人靠“兼職”掙錢,1人靠獎助學金維持生活開支。
到了大三,生活費用靠家庭供給的受訪者,達到了11人。畢業(yè)時,仍有11人表示“還在拿家里錢過日子”。
四年下來,13人當中只有5人曾拿到獎學金,且不少還是入學時的新生獎學金。
13人中,只有外語學院的小李通過開餐館創(chuàng)業(yè),實現(xiàn)了經濟獨立,代價是掛科太多而肄業(yè),沒能拿到畢業(yè)證和學位證。
過半認為大學應談場戀愛
大一時,有11位“高考狀元”覺得在大學期間談不談戀愛“無所謂”。但到了大三,有7人認為“緣分到了應該把握”,渴望在大學期間談一場戀愛。臨畢業(yè)時,則有近一半受訪者已經有了男(女)朋友,甚至有受訪者認為,大學期間談場戀愛是一門“必修課”,千萬不能“掛科”。
與此相反的是,在自我認同方面,“高考狀元”們則似乎越來越不自信。
2006年接受首次調查時,12人曾表示希望做學生干部,鍛煉自己。不過,第二年,就有8名受訪者明顯感覺到,自己和同學的關系很一般。到了大學三年級,有3名受訪者用“默默無聞”來形容自己。臨畢業(yè)時,有7名受訪者認為自己不是活躍分子。
逃課、掛科、談戀愛,眼下已經成為大學校園里的“必修課”,就連“高考狀元”也不能免俗。省會某高校連續(xù)四年對該校多個院系入校時的“高考狀元”跟蹤調查發(fā)現(xiàn),大多數(shù)高考成績第一名的大學生,進入大學后學習成績下滑,且一半受訪者曾有過考試作弊經歷。
教育專家認為,巨大的就業(yè)壓力讓大學生普遍變得功利,紛紛在大學期間就嘗試主動融入社會,由于找不到方向,容易虛度,荒廢了學業(yè)。